湖南土著鱼类保育获重大突破:
12种特色土著鱼类突破人工繁育,部分鱼类实现规模化繁育
专家评议现场
从湖南省农业农村厅获悉,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申报的洞庭湖特色土著鱼类保育中心建设项目列入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土著鱼类将获得更好保护,一些鱼类还将走出“深闺”,爬上百姓的餐桌,迈向保种与开发的良性循环。
据水生生物资源调查,湖南共有土著鱼类218种。其中,湘华鲮、稀有白甲鱼、小口白甲鱼、刺鲃、胭脂鱼、鳤、鱤、瓦氏黄颡鱼为重要土著鱼类。 由于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湖南土著鱼类资源量一度下降。
为保护土著鱼类,20多年来,省水科所不懈攻关,摸索出“驯养—繁殖—养殖”成套技术,取得一系列成果:湘华鲮等12种特色土著鱼类突破人工繁育;湘华鲮、刺鲃、稀有白甲鱼等实现规模化繁育。
7月19日,省农业农村厅在怀化召开特色土著鱼类驯养繁育与开发利用现场评议会。记者在现场看到,湘华鲮、刺鲃等土著鱼亲本在池中游动摄食,不同规格的苗种活力十足。
从沅水捕捞的原种湘华鲮,去年产的小苗已长到13厘米左右;3年龄的湘华鲮外形像青鱼,体重平均达到750克。 “尽管生长缓慢,养殖湘华鲮仍然利润可观。”省水科所所长谢仲桂介绍,湘华鲮肉质鲜美、营养丰富,饲养成本50元左右,在市场上每500克售价120元。
专家评议认为,湘华鲮、稀有白甲鱼、刺鲃规模化繁育获得重大进展。湘华鲮累计繁育苗种1085万尾、稀有白甲鱼21.4万尾、刺鲃36.5万尾,种群规模不断扩大,达到产业化应用水平。土著鱼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留住“舌尖上的美味”,意义十分重大。